廈大一周遐想
李 敏
廈門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學校、“211工程”“985工程”學校、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華僑創立的大學。
岳陽市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培訓班在這里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
走進依山傍海、恢宏秀麗的廈大校園,感染著校園里青春與激情的飛揚,書香與浪漫的流蕩。我漫步在芙蓉湖畔、嘉庚樓群、鳳凰樹下,深深被廈大自然風光折服,而在了解廈大歷史后,感受更多的是廈大的厚重與承載。常向湖光會意思,偶從塔影悟精神。置身于學術積淀豐厚、人文氣息凝重深厚、學術思想獨立的廈大,不由自主地被它百年積淀的文化氛圍所感染。
在這里,魯迅先生給許廣平寫下了很多家信,青年時期的陳景潤也曾在這里刻苦求學,余光中更是在這里寫下了諸多詩篇,嘉庚樓群體現了陳嘉庚先生濃濃的愛國之情。這次在廈大,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提高了思想境界,真正地體會到“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境界,偉大的實踐需要寬廣的眼界”這個道理。
我深深地感受到境界是一種理想、一種精神,一種情懷,廈大“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激勵鞭策著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唯有踐行校訓真諦,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努力開拓,至善至美,才能無愧于這次培訓。
廈大名師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境界推陳出新,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學理,又有催人奮進的人生智慧。它使我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認識能力,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促使自己去反思以前的思想方法和觀念,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方法,深受啟迪與教益。使自己能以新的、全面的理念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以實事求是、歷史發展的全面眼光看待事物,從而提高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行勝于言,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教授講,任何工作都要用好程序,做好檔案。只有程序到位,檔案歸好,才不會出現問題,才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這就是實際工作中應用的“干貨”。
教授說,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提出大數據長期地如何發展,現在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進步和普及,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爆炸”時期,從而催生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
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開啟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
數據就是資源,我們已經從信息時代走到了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如果數據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數據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數據能夠借助于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
在廈大,每天的課程都排得很滿,一上就是半天,但我卻不覺得疲勞,自覺嚴格遵守學習紀律,認真聆聽,仔細筆記,學習生活豐富充實,感到一種快樂和滿足。
每一堂課都是一道大菜,9位名師名導在詮釋著對民主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臺海局勢,大統戰思維最新理念的同時,不拘泥于書本,以幽默詼諧的授課風格、信手拈來的文史典故、豐富人生閱歷和睿智處事哲學的教授方式,讓我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火花,對我啟而有發,實實在在地略了名師們的風采。
短短一周,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思路的開闊,也是精神的洗禮,更是我人生質量的提升。作別最美校園,沉淀廈大記憶,這一程,注定難忘!